孔多塞

法国哲学家
孔多塞(法文名Marie Jean Antoine Nicolas de Caritat,英文名Jean Antoine Condorcet,1743年9月17日—1794年3月29日),哲学家、政治理论家、数学家、经济学家,是法国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他是启蒙运动最年轻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百科全书派的最后一名成员”。[1][2]他与亚当·斯密一起被称为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恩格斯将孔多塞与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并列,称其是“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3]
孔多塞出身于贵族家庭,幼时丧父。少年时代在耶稣会学院受教育,后进入巴黎纳瓦尔学院攻读数学。[4]22岁时,孔多塞写出《论积分学》,在知识界崭露头角,三年后成为著名数学家。26岁起,他开始为《百科全书》撰稿,并在32岁时担任了法国科学院常任秘书。1781年以后,孔多塞发表了一系列有关概率和统计学的学术论著,在这期间,他的学术声誉达到了高峰,并于次年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5]启蒙运动时期,他兼任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的院士,参与了启蒙运动和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的首次增补工程和重农学派经济学家蒂尔戈主持的经济政治改革。[1]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他开始时投入政治斗争。作为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重要奠基人,孔多塞起草了吉伦特宪法。随后,他提倡共和制、主持制订了著名的公共教育计划、起草了一部其时最民主的宪法。1793年7月,执政的雅各宾派以“反对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的密谋者”为罪名追捕孔多塞,他被迫隐居巴黎达9个月之久。这期间,他写出《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5]1794年3月27日他被捕入狱,两天后死于囚室,时年50岁。[1][3]
孔多塞秉持人人平等、天赋自由与民主共和的政治思想。他从人类理性不断进步的观念出发,将自然科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从而形成自己的历史哲学。他彻底否定耶稣会的教育传统,拥护公共教育。[6]他从达朗贝尔的科学立场出发,创造了“社会数学”一词,主张把数学和哲学结合起来,广泛应用于描述和预测人类现象。[3][4]孔多塞的主要著作有《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简论分析对从众多意见中作出决断的概率的应用》等,他还为《百科全书补遗》撰写了许多辞条。[4]他是伏尔泰达朗贝尔杜尔哥的追随者,他的思想在许多方面影响了18世纪末法国的社会政治理论和活动。[4]

人物生平

早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