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慥

中国宋代词人
[zào](?—?),字季常,宋眉州青神人(今属四川),[1]一说永嘉(今浙江永嘉)人,陈希亮第四子,隐士,中国宋代词人。[2][3]陈慥自号龙丘子,隐居黄冈时,又号静安居士,人们因他喜戴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2]
陈慥是陈希亮第四子,[3]其年少时,爱好喝酒舞剑,为侠士,用财如粪土。[1]宋仁宗嘉祐七年(1062年),陈慥的父亲陈希亮任凤翔府知州苏轼任签书判官,陈慥与苏轼成为好友。[2]等他年岁稍长时,开始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但终未得良机。[1]晚年,陈慥隐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歧亭[4][1]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试因乌台诗案[zhé]赴黄州,至岐亭与陈慥相遇,在陈慥家中时作《方山子传》。其后四年,苏轼三往岐亭,陈慥七至黄州,两人来往甚密。[2][4]
陈慥喜蓄声妓,但是他的妻柳氏非常善妒,苏轼有诗云:“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1]有人以为河东狮孔系形容陈慥妻之高声责骂,陈慥从此以惧内闻名于世。[2]陈慥的事迹见《苏轼文集》《方山子传》《容斋三笔》等,《全宋词》录存有其词《无愁可解》1首。[1][5]

人物生平

眉州青神(四川眉山市青神县)人,字季常。生卒年不详。陈希亮第四子,少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北宋时,常从两骑挟二矢与苏轼游,并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折节读书,终不遇。家钜富,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并列,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晚年皆弃而不取,隐于黄州之歧亭(今麻城歧亭)。自号龙邱居士,庵居蔬食,徒步往来山中,不与世相闻。人以其所著之帽方正高耸,似古之方山冠,因谓之“方山子”。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贬黄州,屡至探陈慥于岐亭,并为之作传《方山子传》,始知其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