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亮自幼好学,父母早亡后随兄生活。天圣八年(1030年),他与侄陈渝、陈庸进京赴考,同中进士,被称为“陈氏三俊”。其为官各地政绩斐然,在长沙知县任上,不畏权贵,收捕倚势占百姓土地的海印国师,还让有罪的老吏曾腆改过成为良吏;任宿州知州时,设计建造“飞桥”解决汴河洪水冲桥问题,获朝廷褒奖推广;在房州知州任上,训练牢城卒和山河户保境安民,处置殿前侍卫暴虐行为;开封府判官任上,九个月处理大量积压案牍,办理荣州盐税案助盐户恢复生产;凤翔知府任上,饥荒时开库借粮给百姓。嘉佑八年(1063年),宋英宗即位,调他为太常寺少卿,同年他病逝,终年六十四岁,追赠工部侍郎。陈希亮被《宋史》赞其为清官良吏,苏轼也对他敬重有加并为其撰写传记。[2][4][6] 人物生平
年幼孤单好学,在烧掉钱息三十余万后,外出求学。
在天圣八年(1030年)获中进士,和他的侄子陈庸、陈谕一同升入了进士第,被当时人称“陈家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