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北抗日根据地-抖音百科
淮北抗日根据地位于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交界处,由豫皖苏、皖东北、邳睢铜三块根据地构成,1941年8月正式建立。该根据地地处日寇控制下的徐州、蚌埠、淮阴三大军事重镇之间,是连接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战略纽带,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 历史背景
1938年9月2日,中共中央长江局领导人周恩来、叶剑英指示河南省委,强调应将武装斗争的重点转向豫东,以期开创豫皖苏鲁边区新局面。9月30日,彭雪枫带领新四军游击支队约370人从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向东挺进豫东。10月11日,队伍在西华县杜岗与吴芝圃、萧望东指挥的两支游击队汇合,组建三个大队,总人数增至约1000人。10月下旬,部队越过黄泛区深入豫东敌后,初步打开豫东抗战局面。1939年3月,中共豫皖边省委成立,张爱萍担任书记,吴芝圃任副书记[2]。 1939年11月6日,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新四军游击支队驻地涡北新兴集,传达中央关于积极建设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并部署豫皖苏边区的党、政、军工作。随后,豫皖苏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成立,吴芝圃出任主任。截至1939年11月,部队已壮大至约1.2万人,更名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兼任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南事变后,彭雪枫部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继续担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一部分在津浦路东地区开展活动,创建了皖东北和邳睢铜地区的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共产党人江上清等人被派往皖东北地区,加入国民政府安徽省第六区专员兼皖六区保安司令盛子瑾的团队,在当地军政机构内秘密建立中共特别支部。1939年6月,中共苏皖边区委员会成立,金明担任书记,负责统一领导苏皖边区的工作,包括皖东北和邳睢铜在内的四个地委。此后,八路军胡炳云大队、苏皖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江华率领的陇海南进支队以及彭雪枫派出的张太生率领的一个主力团和120名党政干部相继进入皖东北地区作战。到1940年9月,皖东北抗日根据地基本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