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光

北斗七星之一
1
4
摇光(英文:Alkaid、Benetnasch),指大熊座η(η UMa),又称瑶光、北斗七、破军星、部星,是位于大熊座的一颗恒星,也是北斗七星的第七星,位于北斗七星斗柄形状的最末端。摇光的质量是太阳的6倍,半径为太阳的3.4倍,光度约是太阳的594倍,外层大气温度大约为15540K。摇光还是一个X射线发射源,该波段光度达到了9.3 × 1028 erg·s−1。[1][2][3][4][6][7][8]
北斗七星星图
中国现存最早的记录农事的历书《夏小正》记载:“正月……斗柄县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此处的斗指的是北斗七星[9][10]。在北斗七星星图的勺子形象中,摇光位于勺尾。[11]摇光的亮度较高,其视星等为+1.86,光谱型为B3V,是一颗1000万岁的蓝白色的B型主序星,也是全天第39亮星(它与天蝎座明亮的巨星Sargas共享第38的位置),位列北斗七星中的第三位(大熊座第三亮星)。[4][8][12][5]自1943年以来,该恒星的光谱一直是其他恒星分类的稳定锚定点之一。[8]北半球中、高纬度的海洋上,当摇光撑近天空的东西两侧时,它便与北极星有合适的方位夹角,航海人员常用它与北极星和其它星体作三星定位。[7]
在中国,摇光即瑶光,源自古代神话中的瑶池仙境,寓意着纯洁无瑕、光芒四射。[4]在日韩,将其称为“Hagunsei”和“Mukokseong”(“破军星”或“最角星”),这也都源于中国。在印度教神话中,印度教徒将这颗星称为Marīci,是七个吠陀(Rishis)之一。 [5]根据阿拉伯神话,阿勒纳什 (Al Na'ash)的孩子们的“主要的哀悼者”(起源于阿拉伯语),他们被北极星阿勒贾进(Al Jadi)所谋杀。作为北斗星他们每晚仍簇拥在他们的拱极轨道上伺机复仇。[2]西方神话里则是依据摇光作为大熊座的一部分展开叙述,主要分为希腊神话和美洲原住民神话[1][13]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