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宗翰

清朝时期官员
汪宗翰,号栗庵,湖北省通山县汪家畈人,据《汪氏宗谱》记载:“宗翰,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拣选知县大挑二等;庚寅(1900)科会试,中第九十二名进士,钦点主事签分吏部。供职三年,改选甘肃镇县知县,加同知衔。辛丑(1902)乡试同考官,调补敦煌县知县。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líng]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gào]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人物生平

汪宗翰,字栗庵,湖北省通山县汪家[fàn]人,光绪己卯(1879)科举人,拣选知县大挑二等;庚寅(1900)恩科会试中第九十二名进士,钦点在吏部主事。供职三年,改选甘肃镇原县知县,加同知衔。辛丑(1902)乡试同考官,调任敦煌县知县。甲辰(1904)大计卓异,赏戴花翎五品衔。戊申(1908)调署华亭县事,接补张掖县知县,诰封奉政大夫,晋封中宪大夫。
1902年,汪宗翰任敦煌县令时,对保护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物和文献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他学识渊博,对古代文献有较深的认识,上任敦煌县令后,对当地的风土人情颇具兴趣,曾在当地搜集一些汉简和文物来欣赏研究。当敦煌道士王圆箓送来敦煌经卷时,他十分赞赏,旋即报于上级。
1900年,同为湖北(麻城)人敦煌道士王圆[]发现了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王道士选了一些书法精良的敦煌卷子送给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希望能得到赏赐和嘉奖,可严泽不好此道,也就没有引起他的重视。王道士认为藏经洞里的经卷非常宝贵,就不辞劳苦跑到甘肃道台廷栋那里报告,廷栋认为卷子上的书法还不如自己的好,也没给予重视。一年后,湖南人邬绪棣接任县令,对王道士的报告也不在意,1902年3月,汪宗翰调任敦煌县令,王道士向汪宗翰报告了此事,得到了汪宗翰的高度重视,他旋即向甘肃省教育长官学政叶昌炽写了书面报告,但得到的回答是“就地封存,由王道士看守。”汪宗翰奉命赶到莫高窟藏经洞,与王道士一起细心检点封存文物和文献,责成王道士看管,等候上级处理。他在送给叶昌炽的敦煌绢画上题写了“光绪三十年四月朔奉檄检点经卷画像”等报告文书。遗憾的是,汪宗翰在1906年2月就被调离敦煌县,未能继续保护敦煌文物,但之前对敦煌文物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离任后,还多次建议新任县令要竭力保护好藏经洞。他在职期间,大力帮助改善百姓生活,深为百姓拥戴,在他前后5任县令中,他建树最高,名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