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干木

春秋末战国初魏国臣子
段干木(约前475年-前396年)是战国初年的魏国政治家,封于段,担任干木大夫,因此被称为段干木。他出生于春秋末的晋国,是魏国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安邑镇)人。[1][2]
段干木幼年家贫,后拜卜子夏为师。学成后,他隐居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与好友田子方李克翟璜吴起等为友,唯段干木清高不仕。魏文侯魏成子极力推荐段干木,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段干木出任宰相,但段干木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魏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都扶轼致敬,以示其诚,终于感动了 段干木,得以相见。段干木虽未出仕,但魏文侯常向他请教国政,他对魏文侯辅政安邦起到了重要作用。周安王元年(前401年),秦国曾欲伐魏国,因顾忌段干木在魏国的威望和影响力,最终放弃了进攻计划。段干木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之一。[1][2]

人物生平

段干木(约前475-前396)复姓段干,名木,封于段,为干木大夫,故称段干木。战国初年魏国名士。师子夏,友田子方,为孔子再传弟子。因其三人皆出于儒门,又先后为魏文侯师,故被后人称为“河东三贤”。战国时魏国人。少贫且贱,高尚不仕。魏文侯欲见之,造其门,干木逾墙避之。文侯出过其庐,必凭轼示敬。请以为相,不受。秦兴兵欲攻魏,闻段干木贤,而魏侯能以礼待之,乃不入侵而还。[1]

人物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