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inn),别称棉槐、穗花槐,属于豆科紫穗槐属,是一种落叶丛生灌木,高度介于1米至4米之间。[1]它原产于美国东北部和东南部,[2][3]现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山东、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广西、四川等省区均有栽培。[4] 紫穗槐的枝条直挺,呈现青灰色,幼时覆盖有绒毛。其叶子为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通常包含11至25片小叶,形状为长椭圆形,长度约为2至4厘米。此外,紫穗槐的花朵较小,花冠紫色,花药为黄色,形成密集的总状花序;荚果长圆形,成熟时棕褐色。其花果期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紫穗槐的用途多样,其树叶可以作为绿肥,枝条可用于编织筐子,种子可榨油。其根、茎、叶中还含有紫穗槐甙[dài],具有药用价值。紫穗槐的叶可以入药,有祛湿消肿的功效,主治痛肿,湿疹,烧、烫伤。[1] 值得一提的是,紫穗槐喜欢干冷气候,在年均气温10℃至16℃,年降水量500至700毫米的华北地区生长最好。耐寒性强,耐干旱能力也很强,能在降水量200毫米左右地区生长。也具有一定的耐淹能力,虽浸水1个月也不至死亡。此外,紫穗槐还具有出色的耐盐碱、耐瘠薄、抗风沙、抗病虫、抗烟和抗污染的能力。因此,紫穗槐也被栽植于河岸、河堤、沙地、山坡及铁路沿线,有护堤防沙、防风固沙的作用。[1][4]紫穗槐主要的繁殖方式包括播种育苗、嫩枝扦[qiān]插和分株繁殖。[2]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丛生,高1-4米。小枝灰褐色,被疏毛,后变无毛,嫩枝密被短柔毛。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10-15厘米,有小叶11-25片,基部有线形托叶;叶柄长1-2厘米;小叶卵形或椭圆形,长1-4厘米,宽0.6-2.0厘米,先端圆 形,锐尖或微凹,有一短而弯曲的尖刺,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无毛或被疏毛,下面有白色短柔毛,具黑色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