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庵集

牧庵集
《牧庵集》是由元代学者姚燧所著的一部文集,共计36卷。姚燧,字端甫,号牧庵,是一位知名的理学家和文章巨匠。他在当时颇受欢迎,许多人请求他撰写碑铭墓志、记序之文。泰定元年(1324年),江西行省首次刻印了他的文集,但由于收录不全,现今保存在北京图书馆的清抄本可能就是出自这一版本。至顺三年(1332年),他的学生刘时中出版了完整的50卷本,但现已失传。现存的《牧庵集》是清朝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录而成,包含了记序、碑铭墓志等多种文体,约占原集的三分之二。由于其中的人名、地名等非汉语词汇已被翻译,导致难以辨认,因此使用时需要对照其他文献进行校正。[1][2][3]

人物生平

姚燧(1238-1313年),字端甫,号牧庵,洛阳人,祖籍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三岁时失去父亲,由伯父姚枢抚养长大。姚枢在金朝灭亡后服务于蒙古,成为忽必烈幕府的重要汉族儒臣。姚燧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18岁时开始向许衡学习。至元十二年(1275年),他被推荐担任秦王(忽必烈第三子)的文学职务,从而开启了政治生涯。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提刑按察副使、翰林学士、大司农丞等。大德十一年(1307年),升任荣禄大夫、集贤大学士、翰林学士承旨,负责编写《成宗实录》和《武宗实录》。至大四年(1311年),完成实录编纂工作后,返回家乡。皇庆二年(1313年)去世,享年76岁,谥号“文”。

文学贡献

姚燧是元代前期的代表性诗人之一,与虞集齐名。他的文学创作广泛涉猎儒家经典、唐宋八大家以及历史传记等。他的散文作品分为序记文和碑志文两大类,前者以变化多样、文笔流畅见长,后者则多为歌颂性的作品。他的《卢威仲文集序》展现了其刚健雄浑的文风,而《太华真隐褚君传》则体现了朴实无华的特点。他还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如《序牡丹》一文中就表现出了浓厚的情趣。元代散曲家张养浩高度评价姚燧的散文,认为他是“皇元”时期的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