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干巴

云南回族传统的腌制食品
牛干巴是云南回族传统的腌制食品,采用鲜牛肉制作,产于云南回民聚居的县市,其中以寻甸、昆明会泽鲁甸昭通所生产的为佳。[1]牛干巴的制作时节选于秋冬,需将优质牛肉用适量食盐、花椒等调料腌制,采用搓揉、腌渍、晾晒、风干、煎炸等工艺加工制作。制作完成的牛干巴肉质鲜红细嫩,口味咸、香、鲜、韧,保存期长,便于携带,吃时油炸、水煮、火烧皆可。[2]
牛干巴最初是作为军粮出现的,古代军队行军打仗时携带的肉干是其前身,后传入云南,盛于寻甸。[3]相传在1255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兵远征云南,在行军过程中,元朝大军中的回族军队发明了随军美食牛干巴。之后,牛干巴便在云南扎根,并得到传承和发展。[4]
2009年,寻甸牛干巴被列入昆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寻甸牛干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

历史沿革

牛干巴最初是作为军粮出现的,古代军队行军打仗时携带的肉干是其前身,后传入云南,盛于寻甸。当地回民秉承先祖遗风,因地制宜,总结腌制方法,成了如今的牛干巴。[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