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

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等的统称
化石(fossils)是由于自然作用而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等的统称。[1]
化石通常是动物的骨骼、牙齿、贝壳、甲壳,植物的茎干、树叶等坚硬部分,经过长期的矿物质填充、置换而成;也有少数是由于保存条件的特殊而未发生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7]地层中的化石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4大类。[1]
化石是研究地质时期的生物进化、追溯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变迁、确定地层年代等的重要依据。[1]
中国古籍中早已有关于化石的记载,如《山海经》有“石鱼”(即鱼化石)的记述;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也有对琥珀中古昆虫的记述。[8]唐代颜真卿、宋代沈括杜绾等分别对螺蚌化石、植物化石以及鱼化石的本质和来源进行过正确的理解和阐述。[1]研究化石的学科叫做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9]1812年居维叶《四蹄动物化石骸骨的研究》的出版标志着古生物学的诞生。[10]

词源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