侘寂

汉语词语
[chà]寂是现代文学翻译上的一个误解,侘び(WABI)与寂び(SABI)。国人将其整理为侘寂一词。19世纪的日本美学家 冈仓天心的著书《茶之本》(Book of tea)把侘び的翻译成“Imperfect”所指的应是侘び美学中,外表的残缺。但这种翻译显然是被我们再次翻译时误解成Lost in Translation。侘び是日本战国时期著名茶人千利休创造了侘び茶,是把精神与茶追求的美融合在了一起,亦是所谓的麁[cū]相,日语原文意思是上をそそうに、下を律仪に(外表粗糙,内在完美)。寂び,寂在古语中也可写作锖[qiāng],意思是“旧化,生锈”。字的原义固然是来自于中文。是俳句诗人松尾芭蕉,能乐推动下,逐渐产生出了一层美感的含义:从老旧的物体(人)的外表下,显露出的一种充满岁月感的美;即使是外表斑驳,或是褪色暗淡,都无法阻挡(甚至会加强)的一种震撼的美。

解释

侘,这个汉字在汉语中有夸耀与失意之意,而拿去日文中以后,意思便相去甚远。在日本,“侘”(わび)是动词“わぶ”的名词形,从其形容词“わびしい/ wabishii”的角度比较容易理解,即:与良好状态相对的恶劣状态的意思。引申的意思还包括“品质粗糙的样子”,或者“简单朴实的样子”等;更极端一点,这个词还可能指“寒酸的样子”、“贫穷”等意思。词源本身如同此字在汉语中相似,不具有很好的意思,到了14世纪,可能受到禅宗等的影响,这个概念开始受到积极评价,从而融入了日本的美学意识中。现在的“侘”是对以下事物的否定:富有、富贵、华丽、巧言令色、鲜艳、艳丽、豪华、丰满、繁琐;相反,可以用以下词汇来表示“侘”的概念:贫困、困乏、朴直、谨慎、节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简素、幽暗、静溢、野趣、自然、无圣。
“侘”在日本是常用于表现茶道之美,人们称自村田珠光兴起的草庵茶开始,到千利休达到最高点为止的利休茶道全系统为“侘び茶”。“侘”成为茶道的一个理论,也就是“侘び茶”这个词出现的时期是江戸时代。茶道当中“侘”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粗糙,也包含虽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质感,追求美感的意愿的这层意思。“侘び”的意思通过“侘び数寄”这样的熟语来表达,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质的茶,以及喜欢喝这种茶的人。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记》所写,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觉悟、工夫、技术三者齐备者也”的人,也被称作“贫乏茶人”。到了千宗旦的时候,单独一个“侘”字指的是“无一物”的茶人。
及大正昭和时期,随着茶具作为美术作品获得越来越高的评价,“侘”作为表达这种造形美的词汇得以普及。柳宗悦、久松真一等人在赞美高丽茶碗等茶具之美时一度使用这个词。结果就是,这个词作为代表日本的美学意识概念的地位得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