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复观(1903年1月31日至1982年4月1日),是中国现代哲学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之一。原名秉常,字佛观,后由熊十力更名为复观,取义《老子》“万物并作,吾以观复”。[1]
徐复观生于湖北浠水县,卒于香港九龙。1928年赴日留学,先后入明治大学和日本士官军校。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后,提前返国。先后在国民革命军中任团长、军参谋长、师管区司令等职务。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与指挥湖北阳新半壁山、山西娘子关战役、武汉保卫战等。曾任国民革命军军令部联络参谋,派驻延安。数月后返回重庆,任蒋介石侍从室机要秘书,擢[zhuó]升少将。1949年迁台,定居台中。自1952年起,曾先后任教于台湾省立农学院、东海大学。1969年赴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继任教席。1982年4月,徐复观因胃癌在台湾逝世,享年80岁。平生著述颇丰,领域涉及哲学、经学、史学、文学、艺术等。主要著作有《政治与学术之间》《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两汉思想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思想史论集续编》《公孙龙子讲疏》《儒家政治思想与民主自由人权》《周 官成立之时代及其思想性格》《中国经学史基础》《中国艺术精神》《石涛研究》《中国文学论集》《中国文学集续编》等。2014年6月《徐复观全集》由九州出版社出版发行。[1][2] 徐复观先生半生戎马,不惑之年后方转入学术研究,就儒家思想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命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等方面,发表大量论著,影响巨大,泽被深远,对于儒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海内外公认的“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典范,与熊十力、牟宗三和唐君毅等人一起推动了新儒家思想的发展。[3] 人物生平
少时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