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香港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
1
4
香港中文大学(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1]简称中大、港中大(CUHK)[1][2],是一所公立研究型综合大学[1][4],是香港第二所成立的大学,是香港唯一实行书院联邦制的大学,也是香港八所受政府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并可颁授学位的高等教育院校之一。[18]此外,香港中文大学还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拉斯克奖及香农奖得主任教的大学。[19]香港中文大学以“结合传统与现代,融会中国与西方”为使命,以学分制、书院制、中英兼重和多元文化为特色,是环太平洋大学联盟、世界大学联盟、松联盟、泛亚学生论坛、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成员,亚洲首家AACSB认证成员,香港互联网交换中心所在地。[20][21]
香港中文大学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联合书院三所书院于1963年合并成立[22];1966年,香港中文大学成立香港首所研究院[23];1976年,整合不同书院的学系,由大学统一负责;[24]1998年,香港中文大学录取首批中国内地本科生[23];2014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获教育部批准设立[23]。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荣膺美国通识教育学会颁布的首届国际通识教育大奖。[25]
截至2025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总面积位821542平方米[7][8],有教职员8744人(截至2024年6月)[9][a],本科生18438人(截至2024年9月)[10]。学校设有8个学院,并设有研究院(截至2025年6月)[26],以及9个书院。[10]有32个进入QS世界排名前50的学科(截至2025年4月)[12],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截至2025年6月),图书馆馆藏259万多册[10]。香港中文大学在2025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44位,在2026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第32位。[12][27]
香港中文大学的创立打破了英国殖民地只允许有一所大学存在的铁律,同时掀起了香港中文运动,成功终结英文垄断官方语言地位的局面,既是英国殖民史的分水岭,也是20世纪亚洲非殖民化的表征之一,具有一定时代意义。[28]

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