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17直升机(Mi-17 Medium helicopter)[1]原称米-8MT,是单旋翼带尾桨中型运输直升机,由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喀山和乌兰乌德两家航空工厂生产,它被北约取绰号为“河马”-H(Hip-H)。[2][3][5]
米-17直升机是在米-8直升机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型。[2][5]1981年,米-17直升机在巴黎航空展览会上首次展出。[2]1983年,米-17直升机开始出口。米-17直升机采用米-8的机体和加大了功率的米-14的动力装置,机长(旋翼和尾桨转动)25.352米,机身长(不包括尾桨)18.424米,机宽2.5米,机高(至旋翼桨毂顶部)4.757米,旋翼直径21.29米,尾桨直径3.90米,客舱容积23m³,空重(带设备)71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3000千克。[5]米-17直升机在军用、民用基本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功能环境要求,发展出了战术运输型、空中突击型、医疗救护型、电子战型、警用型、通信型和指挥型等近百种改进型别。[2]米-17直升机在执行战术运输和空中突击作战任务时,具有多种武器挂装方案。它的机座两侧挂架上可挂8具火箭发射器,每具发射器内可装16枚57毫米火箭弹,共128枚。它的机身两侧共有6个军械挂架,总共可挂192枚火箭和4枚“斯瓦特”红外制导反坦克导弹、6枚“萨格尔”反坦克导弹。[2]2001年,俄罗斯喀山直升机厂研制生产出米-17新的改进型,其采用VK-2500发动机,额定功率、发动机寿命均有增加,这种高原战术型多用途米-17能在世界高海拔地区执行军事任务。空降突击型米-17的左右舱门均有拓宽,并安装液压驱动的上下机斜板,使士兵在直升机着陆前的离机速度提高。最新型米-17的最大起飞重量、最大巡航速度、无地效悬停升限、航程等性能均有明显提高。[2] 发展沿革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政府决定对米-8直升机进行进一步的改型,改型的主要内容是提高发动机功率,增大载重量,改善直升机的高原性能。当时,伊索托夫发动机设计局研制出功率更大的TV3-117(俄文为丁B3-117)涡轴发动机,其单台功率为1425千瓦(1900轴马力),该发动机用于水陆两用反潜直升机米一14和战斗直升机米一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