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克图

俄罗斯西伯利亚南缘的城镇
恰克图(布里亚特语:Хяагта),清代俄中边境重镇,原属中国。南通买卖城和库伦(今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恰克图位于俄蒙边界界河的北岸,和南岸的蒙古国的阿勒坦布拉格(买卖城)隔河相望,俄罗斯布里亚特自治共和国南部城市。在俄蒙边境,西距纳乌什基车站35公里,原属中国。
人口1.53万,1727年建为要塞,次年6月,中俄在此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并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城归俄,即恰克图,也称特洛伊茨科萨夫斯克。十九世纪后半叶以前曾为俄国中国贸易的中心。1934年因河改名恰克图,俄语意为“有茶的地方”。有公路通乌兰乌德蒙古国乌兰巴托。有纺纱及针织厂等。[1][2]

历史沿革

恰克图是清代中俄边境重镇。汉名买卖城,南通 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北达上乌丁斯克(今俄罗斯乌兰乌德)。
1727年(清雍正五年)9月1日,沙俄清政府在此签订《布连斯奇条约》,次年6月25日,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河为界,河北恰克图划归俄国清朝于河南建新市镇阿勒坦布拉格,作为中俄贸易地,汉名“买卖城”。因为在蒙古语中阿勒坦布拉格又称“南恰克图”,所以一些在恰克图发生的事件也可能事实上是在阿勒坦布拉格发生的。根据条约规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市街划归俄国,清朝於旧市街南另建恰克图新市街。条约还规定,准许俄国商人贸易,其人数不得过二百人,每三年可进北京一次。恰克图、阿勒坦布拉格的贸易日益繁盛。嘉庆道光以来,中国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商品是以茶叶为大宗,其业务皆为晋商所垄断。此外,中国还向俄国出口丝绸、棉布、水果、瓷器、大米、蜡烛大黄、姜、麝香等,而俄国向中国出口毛皮、纺织品、成衣、生革、皮革、工具、牛等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