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是唐京师长安城大明宫的大朝正殿,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僖宗光启二年(886年),其间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1] 含元殿为三出阙宫殿结构 ,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15米 ,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总跨度与丹凤门近似约200米,殿前有水渠,渠上有五座桥梁 。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2] 含元殿为一建筑群体,主殿面阔十一间,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75米的龙尾道,整个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3]
唐诗中的“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liú]”等诗句,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含元殿是大唐建筑的杰出代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