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鞘

《动物学名词》的物质
卵鞘是一种由软体动物、螳螂和蟑螂等物种产生的卵块。[2][3][4]
卵鞘由结构蛋白和鞣剂组成,使蛋白质在卵周围变硬,从而提供保护和稳定性。[2]卵鞘保护卵免受微生物、寄生蜂、捕食者和天气的侵害,[5][6]其组成和外观因物种和环境而异。[5][4][7]

结构

卵鞘由结构蛋白和鞣剂组成,使蛋白质在卵周围变硬,从而提供保护和稳定性。[2]卵鞘形状也因种类不同而有明显的区别,例如蟑螂卵被包藏在卵鞘/卵囊中,每个卵鞘的卵粒数因虫种而异,十几至几十粒不等。有的蟑螂还会通过逆呕或将卵鞘粘在物体上。美洲大蠊雌性一生中会产下6~14个卵鞘。[8]地鳖虫的卵包在一个豆荚状较为坚韧的革质鞘袋中,称为卵鞘(又名卵块、种卵),棕褐色,长1~2厘米,宽0.5厘米左右,内有成双行互相交错排列的卵粒,数量约8~30个不等。[9]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