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蠊[lián](学名:Periplaneta americana)俗称蟑螂、船蠊,是蜚蠊科中体积最大的昆虫。也是室内蟑螂中体形最大的种类,体长27~32毫米,呈红褐色,翅发达。前胸背板有一大的黑褐色蝶形大斑,斑的中线向后延伸成“小尾”,这是美洲大蠊的一个主要特征;中线前方有一“T”形小斑,边缘呈淡黄色,色斑较宽。[6][4][8][2] 美洲大蠊原产于南美洲,目前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常出现于医院、餐厅、家庭厨房等场所,是室内蟑螂的优势种群。[5] 美洲大蠊食性广泛,喜食糖和淀粉。美洲大蠊觅食的同时也会污染人类的食物,传播病菌和寄生虫,它不仅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带来了疾病,其体内外可以携带痢疾杆菌、霍乱弧菌、黄曲霉菌等多种病原体和寄生虫卵。美洲大蠊是世界性卫生害虫,也是中国室内蜚蠊目三大害虫之一。[5] 美洲大蠊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它还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美洲大蠊药用历史悠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称蜚蠊,列为中品,主要用于治疗”症瘦积聚、小儿暗积、疮痈[yōng]肿毒、瘀血、寒热及下气”。现在以美洲大蠊为原材料制成的中药已应用于临床,如用于修复人体创伤面、治疗口腔溃疡和肠胃疾病、以及促进瘢[bān]痕愈合的康复新液,用于辅助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心脉隆注射液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肝龙胶囊等。[10][11][12]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