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秉彝

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
何秉彝,字念慈,1902年出生,原籍四川新繁县人,上海学生联合会秘书。[1]

人物生平

幼年随父母迁居四川彭县。他的父亲是商人,经营纸铺等买卖。1918年,他进入彭县中学学习,学业优异,深得师生推重。他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正义感,乐于助人。凡同学中有困难的,他必乐于相助。有一次他发现学校的伙食团中有人贪污,侵吞学生的伙食款,别人都不敢声张,他义不容辞地向学校揭发,使校方不得不对此事严肃处理,从而改善了伙食,获得学生的普遍赞誉。
1921年,何秉彝在彭县中学毕业,考入了成都工业专科学校。他参加了当时在成都颇有影响的进步团体“学行励进会”。他是骨干,组织学友进行读书活动,关怀国事。他当时是怀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希望能学到理工技术,为祖国服务。但严酷的现实,逐渐使他觉醒。当时的四川,已经没有辛亥革命时期保路风潮那样热烈的革命气氛,革命潮流已经消退,四川的上空笼罩着层层阴云。各派军阀在四川各地割据,连年混战,使地方糜烂不堪。教育界的腐败现象也层出不穷。何秉彝慨叹地说:“施教者善良固有,而难堪者则实多。”何秉彝阅读了《新青年》等进步刊物,思想豁然开朗,视界为之开阔,决心走出闭塞的四川,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上海北京学习。他反复向父母解释:“男之所以欲出外,为将来计,非为眼前荣、目前誉。男将来能否成为有用之人,皆此一举也。”“在此四川半生半死之学校中”难以“成为有用之人”,难以求得“为将来谋利益,增幸福的学问”。1923年5月,他终于辞别了满怀忧愁的双亲和满含热泪的爱妻与适甫1岁的幼子,千里迢迢沿长江而下,和同学一起来到东海之滨的上海。
1924年初,他经同乡李一氓的介绍考入上海大同大学数理专科班学习。他和在沪的彭县学友成立“彭县旅沪同学会”目的是“联络感情,敦厚乡谊,砥励学识”。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组织旅沪同学会的最大目的是要对本县有所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人的脑筋要与它改换;教育上要将不对的地方改正过来,输送些新文化去。学生界及学校的办理,要指导他们。有志外来的人,要加以引导提携。”他鼓励彭县的亲友到上海求学。杨达杨石琴、李少文等友人,就是在他的劝导下到上海求学并参加革命活动的。他看不惯学生中“假读书而徒拥虚名者”,以及“涉身繁华之境,不进学校,终日浪荡,任意挥霍者”,这些人都是“不明真理,忘其为人所致”。他看到许多学生毕业后即失业的现象,他对“实业救国”的构想已经动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