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溪山琴况-抖音百科
《溪山琴况》是中国古代古琴巨作,成书于崇祯十四年。“琴况”,即琴(琴音、琴乐)之状况、意态(形)与况味、情趣(神)。徐上瀛根据宋 崔尊度“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原则,仿照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在总结前人琴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古琴表演艺术的24个审美范畴,即所谓“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是古琴音乐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对清代琴论与古琴艺术有很大影响。 作者简介
明末琴家徐上瀛,别署青山。武举出身,曾参与抗清,后改名珙[gǒng],号石帆,隐居吴门。徐上瀛是琴学虞山派的后继者,就他与虞山派创始人严徵的关系而言,后人认为“天池严氏以清、微、淡、远为宗,徐青山继之”(《琴学丛书·琴学随笔》),也看到:“天池作之于前,青山述之于后”,“青山踵武其后,稍为变通”(《诚一堂琴谱·序》),仍然承认了徐上瀛在前人基础上“稍有变通”。这是就虞山派琴学理论的基本原理而言。但是,从琴学理论的系统性来说。若将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与今存严徵的琴学理论就相比较来看,徐上瀛 的琴学理论以其完整和系统而可称得上是古代琴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徐上瀛,号石帆,明末清初琴家。约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卒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万历年间曾从陈星源、张渭川学琴,并与严徵等交往,后发展虞山派“清、微、淡、远”的风格,并兼收各家之长而别创一格,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琴家,虞山派代表人之一,时人誉为“今世之伯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