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安民(1923-1984),小名安娃子,大荔县人。建国后30多年,他演出的节目大小有50余个,剧种有同州梆子、秦腔、碗碗腔、迷胡。行当生、丑、净他都演,现代剧也演得出色。[1]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贠安民,1923年生,陕西大荔人。秦腔名家。小名安娃子幼时丧父,母亲守寡抚养他姐弟四人,生活十分困难。出于无奈,他十岁那年,和二哥选择了唱戏这个当时被人们瞧不起的职业,进入朝邑觉民社学艺。一年后拜师老艺人赵东郎,改学同州梆子,习武生。赵东郎发现他的嗓子好,功底也不错,便严格要求,精心培养,一心指望他来日成材。在排练《石秀杀嫂》这出戏时,他学习舞刀,老师要求不快不行,不干净不行,不准不行。就这样他练出了水平,练出了成绩。接着又排了《武松杀胁>、《黄鹤楼》等生角戏。此后一年里,在严师的训导下,刻苦练功,不敢稍有懈怠。他回忆起这段学艺生活时,曾颇有感慨地说:“炎夏在烈日下练,隆冬在风雪中练,无规矩不能成方圆,我演戏的基本功是自小练出来的。他跑龙套,站角子,也演了不少副角色,第一次扮演的比较有戏的角色是《三娘教子》中的娃娃生。 这段时间里,同州梆子老艺人相继离世,年轻演员接替不 上,演出比较冷落。貟安民又转到忧民社 改唱秦腔。因为嗓音变化,开始学须生戏,为了适应舞台需要,又学了一些丑角戏。他在《斩颜良》。《挑红袍》等戏中扮演主要角色,开始驰誉东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