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派是藏传佛教的主要教派之一。“觉囊”最初是西藏日喀则拉孜县彭措林乡境内的某一山谷名称,全称为“觉摩囊”。其教派起源于后藏裕 莫·弥觉多杰(11世纪人)。弥觉多杰首创藏传佛教中观“他空见”学说。至13世纪末,觉囊派第五代传承人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时期,将其学派发展成为拥有寺院道场的一支教派,名为“觉囊派”。 历史背景
觉囊派曾是藏传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该派创始人是裕莫·弥觉多杰。因其五传弟子衮邦·吐吉尊追(1243-1313)在觉摩囊建寺(今西藏日喀则市的拉孜县境彭措林寺东的一个山沟内)而称为觉囊派。教义以“他空见”为核心。觉囊派始于宋代,形成于元初。在元代,该派寺院遍布卫藏,盛极一时。明初,其“他空见”学说受到其他教派的非议,加之缺乏地方世俗政治势力的支持,一度衰落。明万历年间,西藏觉囊寺主多罗那他(1575-1634)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一度中兴觉囊派,建达丹丹曲林寺,并将该派发展到今四川省阿坝、甘孜和青海省的果洛等地。后因西藏地方噶玛政权失位,又势渐衰微。
清初,格鲁派在藏区跃居统治地位,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1617-1682)将达丹丹曲林寺改为格鲁派寺院,更名为格丹彭措林寺,没收寺庙财产属民,经籍印版大多封禁。卫藏其他觉囊派寺院亦相继改宗格鲁派,该派遂在今西藏地区势力衰微,但要相对封闭的边远地区如四川阿坝自治州壤塘寺、色更寺与嘉绒地区的马尔康县赛贡巴寺、卓格寺,青海果洛自治州之贾贡巴寺、格果寺等寺庙继续传持觉囊派教法,或杂以其他派法。今仍存觉囊派寺院34座,仍在沿袭本派的教法传 承,有其独特的修习和活动方式。 教派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