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子益(1871年-1949年),云南大理鹤庆人,清末至民国年间著名白族医学家。[1]
彭子益生于官宦人家,幼受庭训,年长则结交当地的名士为友,博学多闻,尤善医术。成年后游学京师,入职太医院,阅读了许多秘藏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上一层,颇有医名。辛亥革命后,太医院亦不存,山西督军阎锡山聘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自此在山西讲授中医20余年,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还一度救治了大量染受瘟疫的百姓,受惠者数以万计。抗战期间,他辗转南京,后回云南,在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教育培养了400多名有志学医者,后受四川同道邀请赴川讲学。1942年,云南政府敦促他回省继任,因其婿抱病桂林,未能成行,后留桂平、博白、合浦等处讲学数载。1949年,受海防市长聘往,不久病故,享年78岁。[2] 彭子益的医学理论主要来源于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承袭了黄元御的“一气周流”思想,名之曰“圆运动”,并结合当时的科学,加以发挥。彭子 益生前遗留下来的包括《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唯物论的系统医学》等16部医学著作,是中国中医学界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1][2] 人物生平
後又到成都的四川国医学院任教。彭子益游学京华,在清廷太医院当宫廷医师,从而乘机大量阅读了秘藏在深宫中的珍贵中医典籍,医学造诣更是一日千里。辛亥革命清帝退位以後,山西督军阎锡山聘请他到太原中医学校讲学。他的大半生就此在讲授中医学理论和培养中医人才中度过。抗战期间,彭子益一度回云南。由于省民政厅长丁又秋的大力支持,他先後教育培养了400多名医学爱好者。其间他尽心尽力口传身授,把自己一生的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为云南省医学的发展倾注了很大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