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书馆,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为儿童专设的图书馆。规模较小的称儿童阅览室。任务是通过向儿童、少年介绍有益书籍和指导读书方法等活动,使儿童、少年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扩大知识领域,激发求知欲望,发展智力和创造才能,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活动形式包括开展阅读活动,举办读书心得座谈会、故事会、书评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组织对作家的访问和对话等。[1]
发展
中国的儿童图书馆(室)是在20世纪初期发展起来的。1914年在北京建立的京师通俗图书馆儿童阅览室是中国公共图书馆首次创建的儿童阅览室。随后浙江、江西等省也相继设立了儿童阅览室。1917年10月12日直隶省天津社会教育办事处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儿童图书馆。 20~30年代,吉林、上海、浙江、天津也先后设立了儿童图书馆1940年由应永玉发起创办上海少年儿童图书馆宋庆龄非常关心少年儿童,她从中国福利基金会提出部分资金在上海为儿童设立图书馆,1949年4月在各界人士赞助下,儿童图书馆第一阅览室向儿童免费开放。1942年8月延安中山图书馆(林伯渠任馆长)增设了“少年图书部”。延安市青联还动员社会力量筹建延安市儿童图书馆,以协助党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社会教育。 50年代北京图书馆曾设立过儿童阅览室;在北京、上海、兰州、天津、武汉等地建立了几所独立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和成人馆的儿童分馆;半数以上的公共图书馆设有儿童阅览室或阅览园。1958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部分地区少年儿童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会,促进了儿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极大地破坏。1980年中央书记处通过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要求在中等以上的城市和大城市的区设立专门的少年儿童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