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礁石珊瑚

石珊瑚目中能造礁的浅水珊瑚类群
造礁石珊瑚Reef-building coral)是刺胞动物门石珊瑚目中参与构造珊瑚礁的一大类浅水珊瑚物种。[1]造礁石珊瑚的基本单元是一个息肉形态的珊瑚虫,直径多只有约1mm。上部分为软体,呈圆柱形,并沿轴线伸长,中央有口,周围多有一圈触手,底部为坚硬的碳酸钙骨骼。造礁石珊瑚少数为单体物种(单个珊瑚虫),长度可达1cm以上;大多数为群体物种,群体物种的珊瑚虫之间通过骨骼和组织相连,形成分枝状、叶片状、块状等不同的形态,较大的群体长度可达0.5m。造礁石珊瑚颜色多样,有橙黄、粉红、浅绿、蓝色、紫色等。
造礁石珊瑚主要分布于温暖、清澈、寡营养的热带亚热带海域,分为印度-太平洋和大西洋加勒比海两大区系,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海。与虫黄藻共生,拥有光合自养和摄食异养两种不同的营养方式,可以进行无性和有性繁殖
造礁石珊瑚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可以被用来重建古气候和环境变化。造礁石珊瑚还构成了珊瑚礁最基本的结构,珊瑚礁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2021年,造礁石珊瑚所有物种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均评为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19年,造礁石珊瑚所有物种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形态特征

造礁石珊瑚的单体是一个息肉形态的珊瑚虫,直径多只有约1mm。上部分为软体,呈圆柱形,并沿轴线伸长,中央有口(既是嘴也是肛门),周围多有一圈含有刺细胞的触手(数量为六的倍数)。底部为坚硬的碳酸钙骨骼,称为杯状体。以单体珊瑚虫独自生存的造礁石珊瑚物种(多为石芝珊瑚科物种)有边缘盘状物以固着在海底,长度可达1cm以上。而以群体珊瑚虫(多为无性繁殖产生)共同生存的造礁石珊瑚物种有相连的骨骼和组织,形成各种不同的形态,有分枝状、叶片状、块状等,较大的群体长度可达0.5m。造礁石珊瑚颜色多样,有橙黄、粉红、浅绿、蓝色、紫色等(主要由共生虫黄藻导致)。[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