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府

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政府
顺天府是明清时期北京地区的政府[1],也是明清时期对北京地区的称呼[2]。顺天府主管教育、考试、钱粮、户籍、土地、农事等[1],府衙位于北京市鼓楼东大街的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3]
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宣布改北平府为顺天府,同南京的应天府相对应。顺天府的辖区在清初多有变化,乾隆八年开始固定下来,领五州十九县[3]。五州分别是通州蓟州昌平州涿州霸州,十九县有大兴宛平房山良乡三河、 武清、宝坻等。顺天府中除了府尹之外,还设有:府丞一人、 治中一人、通判一人、 经历一人、照磨一人、司狱一人及府学教授、训导各二人[1]。顺天府主官是三品,比一般的府级主官高三级[3]
清朝雍正皇帝曾经亲笔为顺天府衙门题词:[]甸首善之区,必政肃风清,乃可使四方观化,非刚正廉明者,曷克胜任[3]

历史沿革

辽朝金朝在北京建都以来,辽称幽都府,后改称析津府,金朝称大兴府,元朝称大都路,后改称北平府明朝改称顺天府,清朝沿用顺天府这个名称。辛亥革命后,1914年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设京兆尹,直到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撤销京兆。从元朝至中华民国初年,这里一直是管理京城地方的首府,出入这里办公的、办事的“公家人”很多,以致这条街后来都改称东公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