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鸬鹚科-抖音百科
鸬[lú]鹚[cí]科(学名:Phalacrocoracidae),是鸟纲鲣鸟目下一科。[3]截至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8]和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2]均收录了鸬鹚科下3属37物种,属分别为小鸬鹚属(Leucocarbo )、蓝眼鸬鹚属(Microcarbo)和 鸬鹚属(Phalacrocorax)[9]。鸬鹚科鸟类分布在世界各地,其中热带和温带地区的多样性最大。[7]鸬鹚科鸟类擅长潜水[10],通常集体觅食、筑巢[7]。 鸬鹚科为中型至大型鸟类,体长50-100厘米,体重360-3875克,双翼展开可达80-160厘米。多数鸬鹚科鸟类的羽毛呈有光泽的黑色。喙长,喙端有钩,下颚底部有喉囊。繁殖期,裸露的面部皮肤、喉囊、眼周和喙会变色,头部和颈部会长出冠羽和飞羽。部分鸬鹚科鸟类是候鸟,部分是留鸟。[7]鸬鹚科鸟类的栖息地包括森林、灌木丛、草地等。[4]海洋种群主要以鱼类为食,内陆种群的食物包括鱼、青蛙、水生昆虫等。[7] 2020年,2个鸬鹚科物种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II。[11]2021年,2个鸬鹚科物种被列入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5]2023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鸬鹚科下物种1个已灭绝(EX)、1个极度濒危(CR)、3个濒危(EN)、7个易危(VU)、2个近危(NT)、21个无危(LC)。[4]2023年,4个鸬鹚科物种被列入了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6]收集鸟蛋及鸟粪、栖息地破坏、农药使用等多种因素导致鸬鹚科鸟类的减少。[7]鸬鹚捕鱼由来已久[12],普通鸬鹚可用来制作中药鸬鹚涎[13],鸬鹚科鸟类产生的粪便富含氮、钾、磷酸[14][15]。 起源演化
已发现的第三纪新旧大陆鸬鹚科鸟类化石表明鸬鹚科演化历史悠久。[7]鸬鹚科鸟类化石的最早记录来自于英国始新世晚期的不完整上喙化石,哈里森(Harrison)和沃克(Walker)于1976年将其描述为“细喙的捕鱼者(Piscator tenuirostris)”。1987年,拉斯姆森(Rasmussen)等人将在埃及法尤姆Jebel Qatrani[a]地层发现的渐新世早期的类喙化石归入了鸬鹚科。2007年,在德国品斯佩尔湖发现的近乎完整的渐新世晚期鸟类化石被归入了鸬鹚科。该化石的整体形态与现存的鸬鹚科鸟类十分相似,例如膝盖骨、大且突起 的肩峰等。但该化石又具有鸬鹚科鸟类所没有的特征,例如不太突出的颅骨等。然而,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化石记录来确认鸬鹚科鸟类起源和演化的具体细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