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

无患子科荔枝属植物
荔枝(拉丁学名:Litchi chinensis Sonn.),无患子科Sapindaceae荔枝属物种,别名“离枝”。荔枝原产于中国南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主要栽培于广东福建南部,在亚洲东南部亦有栽培,在非洲美洲大洋洲有引种记录。荔枝春季开花,夏季结果,[1]荔枝树的寿命很长,福建莆田城内的“宋香”荔枝,树龄在1200年以上,仍有结果能力。[2]
荔枝为常绿乔木。根系发达,由主根、侧根、密集的细根和大量菌根组成。高通常不超过10m,有时可达15m或更高,胸径可达1.3m,树冠广阔,树皮灰黑色。叶为偶数羽状复叶,薄革质或革质,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6~15cm,宽2~4cm,顶端骤尖或尾状短渐尖,两面无毛,侧脉常纤细,在腹面不很明显。花为复总状圆锥花序,多顶生,花形小,花梗纤细,雄蕊6~7,有时8。果卵圆形至近球形,成熟时通常暗红色至鲜红色;假种皮(果肉)乳白色,半透明,与种子极易分离;种子长圆形,种皮褐色,革质有光泽。[1][2]
中国为荔枝的原产地,种质资源丰富,当前栽培品种有200多个,[2]较为知名的品种有玉荷包(早熟)、挂绿糯米糍(晚熟)等,[1]此外,海南无核荔枝因果大质优、无核率高,种植规模和市场规模逐渐增大。[3]荔枝果实除供鲜食外,还可制荔枝干果汁糖水罐头、酿酒、冷冻荔枝等。[2] 荔枝核、荔枝壳与根均有药用价值,其中荔枝核为中医治疗行气散结、祛寒止痛,寒疝腹痛、睾丸肿痛的药材。[4][5]

词源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的国家。荔枝最先的名称是“离支”,见于公元前2世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1世纪后期成书的《异物志》和3世纪后期的《广志》又写作“荔枝”、“支”或作“枝”。名称的来源,朱应扶南记》(5世纪前后)解释为“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以刀答劉取其枝,故以为名。劉(音利)与荔同”。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又按白居易提法:认为是“若离本枝,一日色变、三日味变,则离支之名,又或取此义也”。荔枝果实成熟时皮为红色,故还有“丹荔”等名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