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

叶下珠科叶下珠属植物
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又名阴阳草、假油树、珍珠草、珠仔草、[]其草等,为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叶下珠属一年生草本植物[2][3]产于中国日本印度泰国越南澳大利亚等,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北温带[3][4][5]在中国产于河北山西陕西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省区。[2]叶下珠常生于海拔100~600米的旱田、荒地、山地路旁或林缘,在云南海拔1100米的湿润山坡草地也有生长。[2][3]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寒,稍耐荫,喜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黄砂壤,pH值5.8~7.0。[6][7]
叶下珠高可达80厘米。茎直立或平卧,基部多分枝。叶片纸质,羽状排列,长圆形或倒卵形;叶夜间闭合,白天开展;叶柄极短,扭转;托叶卵状披针形。叶下珠雌雄同株;花直径约4毫米。雄花:簇生于叶腋,有花2~4朵;萼片倒卵形;雄蕊花丝全部合生成柱状;花粉粒长球形;花盘腺体绿色。雌花:单生于小枝中下部的叶腋内;萼片卵状披针形;花盘圆盘状,全缘;子房卵状或球形;花柱分离。蒴果圆球状,红色,表面具小凸刺;果实排列于假复叶下面,呈一列珠状。种子橙黄色。花期4~6月,果期7~11月。[2][3][8]

历史记载

叶下珠以“珍珠草”之名始载于清代的《生草药性备要》(约1717年):“味涩,性温,治小儿[gān]疳积,煲肉食,或煎水洗。又治下乳汁,治主米疳者最效。又名日开夜闭。”清代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转引《临证指南》:“珍珠草,一名阴阳草、一名假油柑。此草叶背有小珠,昼开夜闭,高三、四寸,生人家墙脚下,处处有之。”而最早以“叶下珠”为正名始见于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1880年):“叶下珠,江西湖南砌下墙阴多有之。高四五寸,宛如初出夜合树芽,叶亦昼开夜合,叶下顺茎结子如粟,生黄熟紫。俚医云性凉,能除瘴气。”该书中附有叶下珠植株图片。[9][10][11][12]

形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