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梭

苋科梭梭属植物
1
4
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 (C. A. Mey.) Bunge),苋科(Amaranthaceae)梭梭属(Haloxylon)植物,又名琐琐、琐琐柴[1]。梭梭世界范围内在中亚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分布广泛,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内蒙古青海北部、甘肃西部、宁夏西北部。[2][3]梭梭在中国分布于典型大陆性气候[4],适应干旱环境,耐风沙,抗旱[5],生境多为地下水位较高且含有一定盐分的土壤或沙生地[6]
梭梭为小乔木,普遍高1-4米[7]树干地径可达50厘米。树皮灰白色,老枝灰褐色或淡黄褐色,通常有环状裂隙;当年枝细长,斜生或弯垂。梭梭叶为鳞片状,宽三角形,稍开展,先端钝。花着生于二年生枝条的侧生短枝上,花被片有翅状附属物。梭梭胞果为黄褐色[8],种子呈黑色,直径约2.5毫米;胚呈暗绿色,盘旋成上面平下面凸的陀螺[7]
梭梭对风蚀沙埋的环境适应性强,作为首选树种并在营造干旱区防风固沙林中广泛使用[9],它还能为野生动物营造栖息环境,对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意义[5]。此外,梭梭是潜在的优质饲料[7],同时也是良好的可再生燃料资源[10],还是名贵中药材肉苁蓉寄主,能创造可观的经济价值[11]

历史演化

梭梭是古老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末次间冰期以来,梭梭属植物分布范围均经历了冰期收缩和冰后期再扩张。梭梭在末次间冰期占据了整个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西部;至末次盛冰期时大面积向西退缩至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东缘及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末次盛冰期至今,又大面积向东沿甘肃北部、柴达木盆地东部扩张至内蒙古西部阿拉善荒漠。扩散路径表明,末次间冰期以来中国梭梭属植物显示相似的沿沙漠、戈壁迁移的扩散模式,准噶尔盆地河西走廊是梭梭最重要的扩散路径,河西走廊成为连接东西居群的重要路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