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邙山-抖音百科
邙山,别名北邙、北芒、芒岭、芒山、郏山、平蓬山,属于秦岭余脉、崤山支脉,西起三门峡市,东止伊河、洛河间谷地。东西走向,长138公里,一般宽8.5公里,海拔300米左右。最高点翠云峰海拔258米。[9][8][3]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得中国西北地区越来越干旱。在常年的风化作用下,形成了大面积戈壁和沙漠,并产生大量细小颗粒,这些颗粒被向东流动的高空气流搬运到秦岭北麓沉积。经过二三百万年的搬运堆积,最终形成了黄土高原,在黄土高原的东南缘也就有了个叫邙山的地方。[10]邙山主要是由黄土构成,岭面比较平坦,黄土 层深厚,黏结性好,适于营建墓茔[yíng]。邙山地属北温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11]其河流属于黄河水系,地表主要为黄河水。[12]邙山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牡丹的原生地。[13][14] 邙山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是中原腹地的文化名山。作为洛阳北面的天然屏障,邙山自古便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在此发生了周武王会盟诸侯等重要历史事件。自东周起,多位帝王墓地选址于邙山,形成 了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邙山还是道教和佛教的福地,拥有上清宫、禅虚寺等宗教建筑。自然景观与人文遗迹交相辉映,让邙山成为享誉千年的旅游胜地。邙山的风景名胜有翠云峰、凤凰山、首阳山、平逢山、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邙山陵墓群等。[11][14] 命名
有关邙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山海经·中次六经》,“缟[gǎo]羝[dī]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毂城之山,无草木,无水,多沙石。”郭璞注“即北邙山“。[15]周代称邙山为郏山,“周营王城,北枕郏山。”东汉时期,因山上多芒草,被称芒山。邙山位于洛阳城北部,也被称为北邙。“北芒”一词始见于东汉,梁鸿《五噫歌》写道:“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