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春煊

中国近代邮传部尚书
岑春煊(1861年—1933年),原名春泽,字云阶,号炯堂老人,广西西林县人,壮族,清末重臣、民初政治人物。[1][2]
岑春煊是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光绪十一年(1885年),岑春煊考中举人,两年后,因父亲恩荫,岑春煊被授五品京堂候补,之后因门第超[zhuó],被授光禄寺少卿、太仆寺少卿、署大理寺正卿。维新变法期间,岑春煊屡次上书条陈变法事宜,获得了光绪帝的信任,被任命为广东布政使。不久,岑春煊又调任甘肃省藩司。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岑春煊奉命赶赴京师“勤王”,受到慈禧太后的嘉奖,相继被授予陕西巡抚山西巡抚之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岑春煊调补广东巡抚,不久又改授四川总督四川任职期间,他参与镇压了义和团运动,并在四川推行“新政”。次年,广西爆发大规模的会党起义,岑春煊出任两广总督,节制桂粤湘黔等省清军围剿会党起义。光绪三十年(1904年),岑春煊奏请清政府实行立宪,在立宪期间,岑春煊、瞿鸿禨一派与奕劻袁世凯一派斗争激烈,最终,岑春煊被开缺。[1][2]
武昌起义爆发后,岑春煊转而赞成民主共和,并和袁世凯一起逼清廷“逊位”,之后,岑春煊参加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并加入广州护法军政府。但西南军阀并无与孙中山合作的诚意,他们改组军政府,并选举岑春煊为主席总裁,以排挤孙中山。1920年粤桂战争后,军政府解散,岑春煊寓居上海。1933年岑春煊因病逝世,享年72岁,生前著有《乐斋漫笔》。[1][2]
孙中山认为,岑春煊是旧官僚,“见识思想均极愚陋,断不足维持中国”;台湾历史学家吴相湘认为,岑春煊清劲刚直的作风,在晚清腐败的政风中是很难得的,可惜他见识有限,又无政治理想,以致每有可为而卒无可为。[2][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