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

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植物、车前科胡黄连
胡黄连(学名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 D. Y. Hong)[3],别名蒲黄连、胡连、西藏胡黄连[1],是车前科Plantaginaceae胡黄连属Neopicrorhiza)多年生草本植物[3]。胡黄连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横断山脉,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尼泊尔不丹、中国等地[4];在中国分布于西藏云南四川等地[3]。该物种多生于海拔3600~4400米的高寒地区的高山草地及石堆中[1][5]。在1987年,胡黄连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当中,其保护级别为濒危(EN);在2021年,胡黄连被列为中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7]
胡黄连株高4~12厘米,根状茎上端密被老叶残余,节上有粗的须根。叶片成莲座状,匙形或卵形,基部渐窄成短柄,边缘具锯齿,稀有重锯齿,干时变黑。花葶生棕色腺毛,穗状花序,具苞片;萼片披针形或倒卵状长圆形;花冠深紫色,二唇形,外面被短毛;雄蕊4枚,花丝无毛,花药基部稍叉开,顶端汇合;子房2室,中轴胎座蒴果长卵形。种子呈圆形,具网眼状纹饰[3]
胡黄连味苦,性寒。具有消[gān]热,退虚热,泻火解毒等功效。主治潮热盗汗阴虚骨蒸,小儿疳疾痔疮肿毒,[yōng]疮疡等疾病[8]。胡黄连作为常用中药,主要用于中药配方,在制药工业中涉及胡黄连的中成药有22种;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胡黄连药材基本来源于中国西藏云南[9][10]

研究历史

胡黄连始载于《新修本草》。曰:“胡黄连出波斯国(今伊朗)。生海田半陆地,八月上旬采,苗若夏枯草,根头似鸟嘴,折之肉似鹤鹤眼者良。”苏颂:“初生似芦,干则似杨柳枯枝,心黑外黄,不拘时月采收。”陈承:“折之尘出如烟者,乃为真也。”按其性状、产地与今所用的胡黄连相同。在新中国成立前胡黄连一直从印度进口,1960年中国医科院药物研究所在中国西藏发现了与印度胡黄连同属植物西藏胡黄连,经过研究,所含成分及苦味度、疗效与进口胡黄连相似,认为可与进口胡黄连同供药用[5]。2020年《中国药典》载: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D.Y.Hong的干燥根茎;通过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志》《中华本草》等,确定Neopicrorhiza scrophulariiflora(Pennell)D.Y.Hong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的拉丁名[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