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英文:bohea)是产自福建省武夷山岩上的乌龙茶,[4]武夷岩茶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2]外形壮实,色泽绿而润,叶面带有小白点,[5]属半发酵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主要品种包括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肉桂和水仙。[1][6][7]尤以“大红袍”最为著名。[8]茶树生长在岩缝之中。[9] 武夷岩茶始于明末清初[10],从研磨茶叶到其他材料中,制成研膏茶,再到用模具把茶叶制成团茶,后又因政策,改为散装茶,加之在贸易竞争中落败,该地区的茶叶生产日渐衰落,2006年中国出台保护措施,[11][12][13]2017年,武夷岩茶的制茶工艺规模逐渐恢复。[14]
武夷岩茶制作方法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15]2002年,武夷岩茶被国家确认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规范了一系列生产、制作、产品标准。[16][17]2006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武夷岩茶为《地理标志产品[a]》。[3]5月20日,武夷岩茶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 “非遗”)。[18][12]2022年11月29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武夷岩茶制作技艺位列其中。[13] 历史沿革
武夷岩茶始于明末清初。[10]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明末清初人阮文锡(法名为释超全)在《武夷茶歌》中记录。1943年《续茶经》记录“武夷岩茶 , 生于岩坳者最优 , 以山泉冲泡者为上。”[b][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