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1993年11月24日),江苏宜兴人[4],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2]。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共产党党员。[5][6]周培源在广义相对论引力论、流体力学湍流理论等物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果[7],提出了两种求解湍流运动的方法,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形成了一个“湍流模式理论”流派,被公推为以雷诺应力方程为出发点的工程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性工作[2]。 周培源于1902年出生在江苏一个书香门第,17岁考入清华学校北上求学[2],1924年,周培源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前身)毕业,后赴美留学,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8],是加州理工学院毕业的第一名中国博士生。1928年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从事量子力学的研究。1929年回国以后,曾任清华大学教务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副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9][10]。1980年8月至1993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1]。1993年,经民政部批准,周培源基金会正式成立。[12] 1980年周培源获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院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80年和1985年两次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具有卓越贡献的校友”奖[13][1],1982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科学奖[11]。著有《爱因斯坦引力论中引力方程的一个各向同性的稳定解》《关于Reynolds求似应力方法的推广和瑞流的性质》《关于速度关联和瑞流脉动方程的解》等,辑有《周培源文集》[1]。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