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

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
裘锡圭(1935年6月-2025年5月8日),男,祖籍浙江宁波,毕业于复旦大学,生前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3]古文字学家、古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历任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3][2][4]
1956年,裘锡圭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5]1960年,裘锡圭开始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先后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开设过汉字学、古文字学等课程。[1][6]1961年,裘锡圭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引起了当时学术界的广泛关注。[7]1972年,裘锡圭跟随朱德熙教授参加了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的考释工作。[8]1978年,裘锡圭参加了湖北省博物馆主持的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的考释工作,此外,还参与了湖北省博物馆主持的江陵望山一、二号楚墓竹简的考释工作。[6]1988年,裘锡圭的专著《文字学概要》由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9]1996年,裘锡圭协助文物出版社审校《郭店楚墓竹简》。[6]2000年,裘锡圭被芝加哥大学授予人文学科名誉博士学位。[1]2005年,裘锡圭开始担任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1]2010年10月6日上午,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比利时布鲁塞尔开幕。裘锡圭发表了以《老子与尼采》为题的主旨演讲。[10]2018年7月,裘锡圭发文宣布自己于2012年发表的论文《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鸟形盉铭文解释》“所论全误”。[11]2025年5月8日1时45分,裘锡圭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新华医院逝世,终年90岁。[4]
裘锡圭在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简牍、帛书方面颇有研究,[12]曾经参与过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等重大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13]他在汉字学、汉简的考释,对先秦和秦汉古籍的校读,以及上古史的研究等诸多方面,均做出了很大贡献。[14]
1991年,其专著《文字学概要》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3]1995年,裘锡圭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