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朗族-抖音百科
布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中国境内布朗族的人口数为127345人(2021年),[4]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及中国西南部沿边地区,其中,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是中国布朗族最大的聚居区,约占布朗族总人口的65%。[8]布朗族的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大致可分为布朗和阿瓦两大方言区,但是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3] 布朗族是中国古代濮[pú]人的后裔。东汉时期,汉朝在哀牢地区设置了永昌郡;西晋时期,永昌的濮人部分向南迁徙;唐代,澜沧江以西的地区有约有20多个不同的族群,其中“朴子”就是后来的布朗族;宋代,大理国兴起,后来又被傣族先民所侵占,导致原本居住在开南的濮人和窝尼(今哈尼)被迫南迁;元代,元朝先后将濮人居住的昌宁县的枯柯甸、凤庆的庆甸,以及镇康的南窝蒲蛮、黑僰[bó]等地纳入自己的政府管辖,并设立了路、府、州、县;明代该地区濮人变化不大;清代时期,濮人的分布区域与明代相似,但在经济上逐渐结束了原始的游猎生活,开始进行农耕,并建立了固定的村寨。[9]布朗族别名较多,比如布朗、巴朗、阿瓦、瓦、翁拱、乌、乌人等。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本民族人民的意志,统一为“布朗族”。[2] 布朗族人生活在山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对植物的生长有利。布朗族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资源。因此布朗族的生存方式主要以采集、捕鱼、狩猎和刀耕火种为主。尽管现代农业已经逐渐形成,但有些地方的布朗族人民仍然保持着狩猎的习惯。[10]布朗族地区是“勐[měng]库茶”“普洱茶”的重要产地。[2]布朗族多以稻米为主要粮食,多食用野菜。[6]布朗族大都住在“干栏式”竹楼或土木结构的瓦房里。[11]布朗族的民族艺术主要有“蜂桶鼓舞”等传统舞蹈、弹唱、竹编等等。[7][12][6]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布朗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13]党中央、国务院重视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14]改革开放以来,布朗族地区的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加大了乡、村、社三级卫生网络建设,除了乡中心卫生院外,行政村大都建立了卫生室,配备了医务人员、药品和器具。[13]2022年,布朗山布朗族乡茶叶种植面积24.64万亩,可摘茶面积21.69万亩,其中生态茶面积22.51万亩,可采摘面积19.74万亩。[15] 族称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