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

唐朝时期哲学家、文学家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汉族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又自言系出中山,家中世代是儒生,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晚年自号庐山人唐代哲学家、文学家、大儒、诗人,有“诗豪”之称。[3]
刘禹锡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出生,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刘禹锡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zhé]。刘禹锡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兼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刘禹锡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3]
刘禹锡的主要哲学成就在于对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新论证,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强调了法制思想;[5]文学上,独创了民歌体诗歌[6]散文、辞赋、论说文上也有不俗的成就,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发展。[7]刘禹锡诗文俱佳,所作诗文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著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还著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3] 刘禹锡铜像[8]刘禹锡纪念馆[9]刘禹锡公园[10]等都是后世人们为纪念他所留存下来的。

人物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