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属地域概念,特指围场县坝上区域,广义包括塞罕坝机械林场、御道口牧场、红山军马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乌兰布统自然保护区分属不同行政系统,总面积约2238平方千米。[2]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39',北纬42°02'~42°36'之间,内蒙古高原的东南缘,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的交界处,[7]北、西与内蒙古自治区克什克腾旗、多伦县相邻,南、东与御道口牧场、红松洼自然保护区毗邻,[8]下设大唤起、第三乡、阴河、北曼甸、千层板、三道河口6个林场。塞罕坝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7] 塞罕坝地跨蒙古高原的南部边缘,处于阴山山脉东端、大兴安岭山脉南端、燕山山脉西北端汇合处。[9]塞罕坝北高南低,海拔在1010~1940米之间,平均坡度为20°左右,由坝缘山地、高原丘陵和梁顶曼甸组成。[5][3]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雨多集中于夏季,达到年均降雨量的67.6%以上。春季雨水少且水分蒸发量较大,夏季短暂,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植物生长期短。[3]该地区年均气温为零下1.5℃,极端最低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分别为-43.2℃和33.4℃,年均日照2367.8小时。[4]塞罕坝位于辽河、滦河上游地区,是辽河、滦河的主要集水区;[10]境内湿地面积6862公顷,以天然湿地为主,主要有沼泽、湖泊、河流、沼泽化草甸、水库等。[11]土壤主要有6大类,分别为棕壤、沼泽土、草甸土、黑土、灰色森林土、风沙土;[4]主要有玄武岩、花岗岩、风积物、河湖沉积物等地表基质类型。[12]塞罕坝森林覆盖率达82%,[13]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 子松、云杉、白桦等,栖息着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1] 塞罕坝在清政府关注之前,仅作为“荒野”存在。辽、宋、金元时期塞罕坝属人迹罕至的千里松林,明代及清初为蒙古游牧之地,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上保持着原始状态。[14]1681年,康熙皇帝将木兰围场辟为皇家猎苑,塞罕坝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清末开始,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加之山火不断,塞罕坝逐渐退化成林木稀疏、风沙肆虐的荒原沙地。[15]新中国成立后,塞罕坝生态环境进入修复阶段,但恢复进程相对缓慢,1962年国家塞罕坝机械林场建立后真正进入修复期。[16]周边有塞罕坝草原、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七星湖湿地公园等景点。[17][18][6] 1993年5月,塞罕坝森林公园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2002年,塞罕坝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2007年4月,塞罕坝自然保护通过国务院审定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2017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12月5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宣布,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2]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莅临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林场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荣获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国有林场建设标兵、感动中国2017年度团体奖、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先进集体、河北省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等称号。2021年9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领域最高荣誉——“土地生命奖”。[23] 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