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

中华上古人文祖神
伏羲,又可写作伏牺、伏希、伏戏、[]戏、包羲、疱羲、包牺、宓牺、炮牺等,姓氏为“有熊氏”“风姓”。[2][3]据传他创制八卦、文字,制定了婚姻规则,且传授先民渔业、牧业和狩猎技术,发明琴、瑟,制定历法,立政制定官职等,引领中华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开创了中华文明的源头,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同时也是三皇之首。[4][1][5]
伏羲在典籍中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中国战国中期的《庄子》《左传》《战国策》等古籍,但当时的记载相对简单。[6]伏羲的身世、地位、功绩等方面的信息,在秦汉之际迅速得到扩充,人物形象逐渐变得丰满。据传伏羲是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雷神的足迹后怀孕生下他。汉代时,伏羲曾被视为造化万源的创世神,但到了三国盘古传说开始兴起,盘古被视为开天辟地的创世神,取代了伏羲的位置,导致其神格地位下降。[3][7]关于伏羲氏统治区域,学者们根据各类典籍中的记载进行推测,认为今天的豫东和鲁西一带的淮阳菏泽地区是他活跃的区域。[5]
伏羲常与女娲一起被描绘成两尾相交的“人首蛇(龙)身”,这体现了从母系社会向父权社会过渡时的“双性同体”神崇拜痕迹,同时也反映了原始社会人类对蛇(龙)图腾的崇拜,而蛇与龙联系密切,有观点认为中国的龙就是从蛇演变而来。而伏羲创制的八卦在后世演变成了易学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间巫术[shì]等神秘文化的重要源泉。而伏羲不仅被汉族视为始祖,也得到了中国众多少数民族的认可,他们自认是伏羲氏族的后代或支系。[2][8][9]
而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和道教的兴起,伏羲也被纳入两教的神祇系统,在佛教中成为掌管太阳的菩萨,在道教中则演变成了“天皇”“后天皇”“八卦天神”等。[10]而在唐朝,伏羲被纳入了正统史观司马贞特地辑补了《史记·三皇本纪》。[11]伏羲也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影响,孔子创立的道统谱系将尧、舜视为起源,而宋代朱熹则将儒家道统谱系追溯到伏羲、神农和黄帝[12]
在现今出土的文物中可见到伏羲的艺术形象。在魏晋南北朝以及更早的时期,伏羲的形象通常表现为人首蛇(或龙)身,且常与女娲一起,以对偶神的形式出现,装束呈现出时代和地域特征,如汉代的伏羲图像多穿儒衣或袍服,头戴时下流行的冠,通常手持规,或持日,或持芝草等,而在新疆地区出土的伏羲文物中,则可以看到他已被改造成西域民族形象。[13]但从宋代开始,伏羲的图像开始没有图腾崇拜特征,不再是人首蛇身,且从对偶神演变成独立神,开始强调他作为中华民族始祖所做出的贡献。[14]伏羲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在历代皆有官方、民间皆有祭祀。现在,甘肃省天水市伏羲庙和河南省淮阳太昊陵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公祭伏羲大典,以纪念中华人文始祖伏羲。[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