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骏

南朝刘宋第五位皇帝
刘骏(430年9月19日-464年7月12日),字休龙,小字道民,徐州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北朝时期政治家,刘宋第五位皇帝(453年5月20日-464年7月12日在位,一说为第四位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第三子,宋明帝刘彧异母兄,母为路惠男[1]
刘骏早年为武陵王时,常年从军,多次参与元嘉北伐,征讨沿江蛮族叛乱。元嘉三十年(453年),时为太子的刘劭弑父夺位,刘骏于江州起兵入建康擒杀刘劭[shào],同年五月即皇帝位。[1]刘骏在位十二年间,经济上,继续推行“土断”,赦免奴婢和军户,抑制土地兼并,限制士族封山占水,推行“检籍”,设立台使,改革税制,并改铸钱币;军事上,取得第一次青州之战胜利,收复失地,同时开展军制改革;文化上,尊孔崇佛,恢复礼乐,并引导“大明诗坛”走向繁荣。在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如削弱士族权力,大力提拔寒士,整顿刑律,并改置州镇和设立典签。[2]
刘骏统治后期,贪财好利,大兴土木,建设华美宫殿。[3]大明八年(464年),刘骏崩逝于玉烛殿,享年35岁,庙号为世祖,谥号孝武皇帝,葬于景宁陵,刘骏长子刘子业继位。[2]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