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潜泥蛤

缝栖蛤科海神蛤属的一种动物
太平洋潜泥蛤(学名Panopea generosa),又称皇帝蚌、女神蛤、象拔蚌等,为双壳纲缝栖蛤科海神蛤属软体动物。其明显特征是成体拥有粗大而有伸缩性的虹管,具两扇呈褐黄色贝壳[3]
太平洋潜泥蛤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泥沙底质的海区中的大型埋栖型贝类[3],以单细胞藻类沉积物、有机碎屑为食[7]雌雄异体,繁殖期为4~7月,头四年生长迅速,之后渐渐缓慢[8]。其幼虫发育依次经过担轮幼虫、D形幼虫、 壳顶幼虫、匍匐幼虫四个阶段[9],生长有季节性特征:春、夏季水温升高、饵料丰富时生长快,秋冬季则生长缓慢[4]
太平洋潜泥蛤蛋白质含量高,富含谷氨酸牛磺酸,氨基酸以及钙、铁等矿物质,营养丰富口味鲜美,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3]。象拔蚌在餐饮业中属高档消费品[7],其个体大,出肉率高[10],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3]

命名

太平洋潜泥蛤最早由美国古生物学家蒂莫西·阿博特·康拉德(Timothy Abbott Conrad,1803~1877)于1849年在美国俄勒冈州阿斯托利亚哥伦比亚河的第三纪中新世岩层中发现的化石命名,他把这种生物化石命名为Panopea abrupta[11]。其发音为“粘鸭”,源自尼斯夸利印第安语“gweduc”,意思是“深挖”[12]。1850 年,美国软体动物学家奥古斯都·艾迪生·古尔德(Augustus Addison Gould,1805~1866)在华盛顿普吉特海湾发现一种活体双壳贝类,并把它命名为Panopea generosa 。然而,美国华盛顿大学水产与渔业科学学院的布伦特·巴罗帕拉斯(Brent Vadopalas) 等人在对大量的化石和现有活体的贝壳进行研究比对后发现,Panopea abrupta Panopea generosa 是同种异名,并认为Panopea generosa 作为象拔蚌的种名更为合适[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