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漠

中国国家一级作家
雪漠,原名陈开红,1963年出生于甘肃凉州,三度入围“茅盾文学奖”,中国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文联委员、东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广州市香巴文化研究院院长、[2][4]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人文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肿瘤研究所首席人文导师、广州外语外贸大学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1][5][3]
1963年,雪漠出生于凉州城北洪祥乡一个偏远闭塞的小村庄。高中毕业后,考入甘肃省武威师范。[1]1988年8月,第一部中篇小说《长烟落日处》在省《飞天》杂志上发表,并荣获“甘肃省第三届优秀作品奖”。1989年至1998年间,雪漠先后在《飞天》等刊物发表了小说《黄昏》《月晕》《五女洞茅屋》《要是雷达真能测出》等十篇作品。[1]2000年,雪漠历时12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大漠祭》出版,凭借该小说荣获“甘肃省五个一工程奖”、“敦煌文艺奖一等奖”、“上海文艺出版总社优秀图书奖”等奖项,入围“第五届国家图书奖”和“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并被江苏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宣传部改编拍摄成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大漠缘》。[1]雪漠曾获甘肃省社会科学最高奖、甘肃黄河文学奖冯牧文学奖[1][6]
雪漠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野狐岭》《大漠祭》《猎原》《白虎关》《西夏咒》《西夏的苍狼》《无死的金刚心》,史诗《娑萨朗》,小说集《深夜的蚕豆声》,自传体长篇散文《一个人的西部》等。[3][7]迄今为止,雪漠作品已被翻译成20多种外文语言,译本40多个。其中,《雪漠小说精选》被译成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在10余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8][9]2022年的法兰克福书展,雪漠位列国际媒体关注度排行榜第一名。2023年,《沙漠的女儿》英译版(Into the desert)由汉学家葛浩文、林丽君夫妇改编和翻译,并由美国长河出版社出版发行,该著获得中国外文局(CICG)优秀翻译奖。[9]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