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酸可分为天然叶酸(英文:folate)与合成叶酸(英文:folic acid),分子式为C19H19N7O6,又名维生素M、蝶酰[xiān]谷氨酸、维生素B9,[1]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有机物。由蝶啶、对氨基苯甲酸和谷氨酸构成[4],其无臭无味,为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或微小颗粒[5],遇光易分解,酸稳定性不强。[6]中国膳食叶酸成人推荐摄入量,最高可耐受,孕妇则需摄入。[7]当吸收不良或需长期服用抗生素时,会引发叶酸缺乏,容易造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孕妇缺乏叶酸会胎儿神经管畸形等症状。[7]因此叶酸常用于妊娠期预防胎儿先天畸形疾病,[8]治疗贫血、[9]预防癌症等[10],此外叶酸在体内主要以四氢叶酸的形式存在,能影响DNA与RNA的合成,还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7] 发现历史
20世纪30年代由一名英国医生露西·维尔斯(Lucy Wills)在印度孟买行医时,从当地流传的治疗贫血偏方中分离提取,且证明真正有效的成分为其中含有的一种维生素B。[11]1941年,赫歇尔 K·米切尔(Herschel K. Mitchell)等从菠菜叶中提取到了相同成分,确定了其分子式,并正式命名为叶酸[4]。
1946年,美国科学家安吉尔(R.B.angier)科学家在实验室研究并合成了叶酸的人工合成方法。[12]
物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