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笔画-抖音百科
工笔画,古代称其为“细画”“工画”[a],是中国画中工整细致的一类,与“写意”相对称。[2]它是以精细的笔法在绢、纸等材料上用线勾勒、施以颜色的一种绘画方式。工笔画刻画精细、造型准确、注重线的气韵,既与中国传统写意、减笔画相区分,亦不同于西方的写实绘画。普遍认为,工笔画的早期形态可追溯至战国时期的帛画。[1][3]历经魏晋、隋唐的发展,工笔画在两宋时期走向繁盛,而到明清时期,工笔画逐渐被水墨写意取代,渐入衰微。至现代,工笔画重回主流,进入多元化发展阶段。[1][4] “工笔画”作为绘画品类的名称最早出现于清代的画史画论中[b]。在20世纪,工笔画的概念逐渐固定、得以普及。[1][3]工笔画按技艺手法可粗略分为工笔白描、工笔淡彩、工笔重彩和没骨工笔,按表现内容一般可分为工笔山水、工笔花鸟、工笔人物。[3][5]古代工笔画代表画家有顾恺之、黄筌、赵佶等,现当代擅长工笔画的画家有何家英等。[1][6] 命名由来
工笔画最初被称作“细画”。这一名称出现在张彦远对吴道子作品的品评文字里:“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在之后绘画理论中,人们多用各类形容词来描述这一类精细的绘画,但并未形成画科的规范概念,如,沈括称黄筌[quán]的绘画“妙在敷色,用笔极新细”。至清代,张庚、邵梅臣在各自画论中多次将“工笔”与“率笔“、“写意”对举,工笔画得以作为画科概念首次出现。在此之后,立足于“绘制工细”之一绘画特征,工笔画的概念逐渐固定,并在近现代不断发展完善。[7] 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