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碑-抖音百科
魏碑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碑刻书法的统称,主要由造像题记、碑刻、摩崖刻石、墓志四部分组成。[2]北朝(公元439年至581年[3])文字书体流派众多,其中魏时期(包括北魏[a]、东魏、西魏)的墓碑、塔铭、砖刻等文字遗迹碑文水平最高,因而得名”魏碑“,故又称“北碑体”“北体”“魏体”。 [1][4] 魏碑字体创立并盛行于北魏的平城、洛阳阶段,自唐朝陷入停滞期,而后随金石考据学发展于清代迎来复兴时期,其概念直至清代金石学兴盛才逐渐形成。作为北朝时期的新字体,魏碑字体尚未完全定型,受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思想解放的影响,由隶书向楷书不断过渡,兼备汉体含蓄内敛与少数民族朴拙雄壮的特点,同时因以石头作为雕刻材料因而篆刻更为灵活多变[5][6][7]。代表性的魏碑作品有《龙门二十品》《张玄墓志》《郑文公碑》《张黑女墓志》《姚伯多造像记》等。[8] 魏碑书体不断发展 ,推动行书、楷书进步,为现代汉字结构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于中国字体发展和形式变革具有重要意义。[8]魏碑作为中国传统书法,其文化与遗迹的保护备受重视,专家学者成立魏碑研究所[9],建立北魏明堂等博物馆保护珍贵文物,举行真伪拓片展、“云冈杯”等活动继承并发扬魏碑文化。[10][11][12] 名称由来
“魏碑”一词,字面意思指魏朝碑刻。当代将“魏碑”作为北朝碑刻书法的统称用法,形成于清朝末年,因名家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中多次使用而被广泛接受并使用。清初,学者阮元在书中写道“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他只提出了“北碑南帖”这一宽泛概念。[13]《广艺舟双楫》一书,是康有为在阮元所著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贴论》和包世臣[b]观念的基础之上撰写而成,内容包含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幢、碑版、基志、造像记等石刻遗迹,目的是进一步弘扬并号召振兴北朝碑刻的书法风格,书中写道“北碑莫盛于魏 ,莫备于魏”,“魏碑”一词被多次使用,指称北朝的石刻遗迹。[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