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之一
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作者顾祖禹(1631-1692)。顾祖禹遵父遗嘱为图匡复亡明编撰此书。他认为山川都邑关乎天下兴亡,需要认真研究。他多方搜寻资料,严格考证,探究地理形势在军事领域的应用,顾祖禹克服困难,历时二十年成稿。全书134卷,280万字,按朝代更迭和明朝两京十三布政司行政区划进行论述。介绍了主要山脉和河流的源、流、经、委,又介绍了天文星宿与地理的对应关系。最后附舆地要览图36幅,沿革表35种。
全书结构严谨,条理分明,重视地名沿革考证。作者怀念亡明故国,通篇沿用明制。顾祖禹运用史地结合的研学方法,总结了大量军事地理研究成果,并阐述了地理知识对于国计民生的指导作用,他辩证地看待人与地理的关系,通过严格考证,获得了详尽的地方志研究成果。顾祖禹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为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1][2][3]
《读史方舆纪要》问世以后,受到古今学术界广泛重视和好评,至今仍成为历史地理学者乃至研究历史、经济、军事的学者们必读的重要参考书[1][2][4]

作者

顾祖禹字瑞五,号景范,人称宛溪先生。籍贯无锡,出生于常熟,后迁居无锡城东宛溪。自幼博览群书,特别喜欢钻研学习地理知识。顾祖禹的先祖有好几位都是在方舆学领域有贡献的人,他得益于家族优良传承,专注舆地研究。他父亲顾柔谦有感于明朝统治者不懂地理形势断送大好河山,临终时嘱托他编写地理著作。秉承父亲遗志,为了有朝一日反清复明,顾祖禹立志撰写《读史方舆纪要》。他用了21年时间,十易其稿,最终成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