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家具等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
榫卯结构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和其他木制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是一种用木质纤维强度和摩擦力的结合形式。[1][2]
最早发现具有榫卯结构的物件是河姆渡遗址的木质干栏式建筑,随后随着木质工具功能的增加、青铜冶炼技术成熟,夏商时期开始出现简单的木质家具,榫卯结构的应用逐渐广泛,在家具、木质器具等都有使用,唐朝时期榫卯结构出现了更多的连接类型,元明清时期榫卯结构走向精细化,榫卯结构逐渐复杂,到近现代时期榫卯结构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原则等多个原则,将榫卯结构看作一个载体,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3][4][5]榫卯结构的物品便于维修、修改、拆装;榫卯结构的建筑有极大的灵活性,还有利于防震、抗震。[6][7][8]
榫卯结构是中国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的积累与创造的,彰显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智慧,能为当下的设计与创作提供宝贵的财富和经验。榫卯结构在不同建筑、木具构造和结构中,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功能与工艺,其中中国古代利用榫卯结构的木建筑有紫禁城山西悬空寺应县木塔梼原木桥博物馆等等;中国古家具在结构或形式上利用多种榫卯结合,榫卯已然成为中国古典中式家具设计的一种造型手段,其中明式家具是中国也是世界家具史的一个高峰;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大致可分为古建筑类、益智求解类和动物题材类三种,如鲁班锁就是利用了榫卯结构可逆的特性和凹凸互补的特点制作的益智玩具。[1][9][10][11][8][12]

历史沿革

河姆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