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涎香

一种动物香料
1
4
龙涎香(英文名Ambergris),又名龙腹香、龙漦、龙泄香、灰琥珀、阿末香[3][4],是抹香鲸科动物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有的抹香鲸会将其吐出来,有的则会从肠道排出体外,仅有少部分抹香鲸将其留在体内。[6]龙涎香为形状不规则的蜡状块,大小不等,黑褐色有时有五彩斑纹,质地轻不透明。[6][7]龙涎香密度为0.7~0.92g/cm³,熔点为60℃,沸点为100℃,不溶于水,可溶于醇,醚和纯酸。[6][8][9]龙涎香气味微腥、味甘酸,燃烧时呈蓝色火焰,香气浓郁似麝香。[6][8]
龙涎香通常用于制作香水,作为香水的定香剂;也作为中药,用于活血行气、散结止痛、利水通淋。[6][8]龙涎香和麝香灵猫香海狸香,并称为四大动物香料。[10]

历史

世界上最早发现龙涎香的国家是中国,发现的时间为汉代。[11]在中国,龙涎香的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上是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它以“阿末香”的名字出现,是一种香料[12];唐代苏鹗杜阳杂编》中龙涎作为药材出现,外用可以消暑毒[13]南宋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龙涎香被归入了“宝货门”,是当时人们的饰品和收藏品[14]。《铁围山丛谈》中记载,宋代,奉震库曾经得到了两枚龙涎香,取豆粒大小用火焚熏,就会出现奇妙的香气。于是,太上皇大为惊奇,命人回收,归于宫廷,并称其为古龙涎,以示珍贵。当时,一饼龙涎香,价值能达到百缗,官员们用穿孔后佩戴在脖颈上,时时摩擦,以示炫耀。现在的佩香就是从古龙涎开始的。[15]《华夷草木考》中记载,宋代宫廷里将龙涎香放置于蜡烛中,用红罗缠绕,点燃时香灰飞腾,香气弥散,还有能让香烟幻化成五彩楼阁或者龙凤纹理的。[15]明代成化和嘉靖年间,僧继晓和陶仲文等人,都竞相进献方术,大肆采购龙涎香,让它的价格上涨。于是,众人从远方运来香品,用来取悦宫廷。[15]嘉靖皇帝喜爱龙涎香,甚至命令进入沿海城市的外国商船需交纳龙涎香才能进行买卖。[16]
最早发现龙涎香和抹香鲸关系是在公元2世纪,索科特拉岛上的阿拉伯渔民在捕获抹香鲸后发现它们的腹内乌黑色的分泌物有特殊的香味,是一种昂贵香料。[17]更有一种说法是早在公元前9世纪,龙涎香就被阿拉伯人用作香料。[17]阿拉伯人使用龙涎香的习惯延续至今,并提供了不少鉴别和使用龙涎香的经验。[17]